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|毕业证|2019年样本(模板)

山东平度师范学校毕业证样本图片由毕业证样本网收集整理发布。
县(新安)中学现招收师范班五年级学生189人,四年级毕业。
1958年8月,师范学校开始招收师范一级4个班(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)157名学生。
1979年5月,学校组成了8人的教育革命调查团”,分赴平度8个公社的中小学,对当时的教育情况和师范大学72-76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,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。

山东平度师范学校毕业证样本图片由毕业证样本网收集整理发布。如需查看模板,请点击山东中专毕业证样图。希望对你有帮助。机构介绍:平度市上级主管部门

青岛市教育局。山东平度师范学校教师信息

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|毕业证|2019年样本(模板)

编辑毕业证样本网

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4人,其中高级职称31人,硕士学位13人,全国先进师德1人,省先进师德1人,青岛市劳动模范1人,优秀教师3人,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,省市级教学专家6人,市级先进德育工作者3人,优秀青年专业人才16人,市级学科中心教师6人。

山东平度师范学校学校简介

编辑毕业证样本网

山东平度师范学校,位于平度市,创建于1912年。属于青岛市教育局。是青岛市主要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五年制专科学校。有110名教职工和26个班级的学生。学校师资力量雄厚,拥有青岛市优秀教师、教学专家、优秀班主任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、青岛市人民教师、青岛市学科带头人、青岛市青年专业技术人才、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专家、全国优秀教师、劳动模范、十大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41人。

山东平度师范学校(3)

学校拥有办公楼、教学楼、图书馆楼、科技楼、艺术楼、学生公寓楼、食堂等28000平方米的宏伟建筑。建成了接入互联网的千兆校园网和卫星电视教学系统,实现了办公、备课、教学电脑化和网络化。理、化、健、声、体、美等专项设备达到省级标准化学校标准。学校体育设施齐全,有400米塑胶操场和人造草坪篮球场。全校实行了统一供暖。校园树木葱郁,环境优雅,校风庄严,学风浓郁,是学习和发展的理想学院。

学校面向平度、莱西、即墨、胶州、胶南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考生,学制五年,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能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双语特色幼儿教师。学生中英双语,开设日语和韩语选修课。毕业后青岛大学学院毕业证颁发书和幼师资格证。学生毕业后可参加省高考,考试合格者可升入高校深造。高考通过率和专业覆盖率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。

近年来,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,学校全体师生锐意进取,开拓创新,先后荣获“山东省标准化学校”、“山东省绿色学校”、“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青岛市依法治教示范学校”、“青岛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”、“青岛市双语教师基地”、“青岛市军警民先进单位”、“青岛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”等称号[1]

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的发展

编辑毕业证样本网

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:民国时期、新中国成立初期、“文革”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。

中华民国(191233541949年)

平度县师范学院(191233541934)

平度县教师坊的建立,源于清末“废科举,兴学堂”。1911年,辛亥革命爆发,推翻了封建帝制,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民主时代。次年,中华民国成立,现代教育兴起,急需解决师资问题。于是,古县、新河、高望山等地率先举办了培训期为三个月的简易“单级培训学院”,废除“四书五经”,开设算术、语文、修身、音乐、国画、体操等新课程。接着,平度县府“劝导所”在城关设立了“单级师资培训所”。学校位于县城南门村(现为八九医院门诊招待所),赵任主任。经过半年的培训,学员变个别授课为班级授课,变多层次为单层次,减少体罚。1914年改为“小学教师训练所”,1915年改为“未成年教师训练所”,革新教学,增设课程,学制改为一年。1917年改为“郑可教师讲习所”,俞廷彬任主任。学制两三年,加了英语课。至此,平度县师范专科学校的名称正式成立。1920年,“郑可师范学校”更名为“男子师范学校”。1925年,县级女子小学改为“女子师范训练车间”。1926年,余廷彬去了青岛,瞿继任导演。1928年春,北伐军进入山东,冯至军阀张宗昌战败。平度县师范学院因兵匪乱被迫关闭。他于1929年秋复学,由王智贤任主任。1930年招收新教师班,课程中增加党义(即三民主义),取消英语,教师队伍相应扩大。1933年,平度县中学成立。次年,男女教师进修学院合并入县,成为教师进修部。到目前为止,只有县师范专科学校的三年制毕业生,分四期上四个班。

县教师坊的建立标志着平度近代教育的开始,她在平度教育发展史上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。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时期,县级完全小学、初级小学和400多所农村初级小学的教师大多是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。县东关小学校长蔡、县古贤小学校长孙建勋、大泽山盘石关小学校长苏文成等当时教育界的骨干,都是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。刘谦初烈士,我党著名的革命活动家,1917年至1918年就读于县师范学院。1919年,留美爱国华侨刘发堂就读于师范专科学校,历任县教育督导员、校长、青岛区人民教育中心主任等职。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任瑞卿,也是师范学院的毕业生。1937年,在县内开办了120所短期小学,并设有农村扫盲夜校,进行战争教育。大多数讲师都是普通车间的毕业生。

平度县中学师范部(193433541946)

1934年,平度县中学教师部刚成立时,在县附小学楼(即原女教师车间旧址)和一些租来的房子里上课。大多数教师是前男女教师讲习班的教师。第一任校长孙(丕光)就是本县人。1936年春,孙离职,陶工接任校长,舒冠吾任教务主任。师生立即转移到新校舍上课(现平度一中和Wes

1940年春,国民党游击队组织恢复了颜克清所属的5区新安村平度县中学。仍设有中学部和师范学部,学制三年,夏秋季招生。校长侯斌南,教务主任苗,现有教职工27人。1945年7月,新安解放,县(新安)中学解散。县(新安)中学现招收师范班五年级学生189人,四年级毕业。

日军侵占平度市后,以长期占领为目的,强制实行奴化教育。1941年,伪政府接管了美国开办的“崇祯社”(原武职中学)。1942年春,以此为基础,成立了伪平度县中学,下设初中和师范两个系。课程设置与抗战前基本相同,但增加了日语和修养。首任校长为余兰亭,第二任校长为杨紫婷,现有教职工18人。到1943年,已经有200多名学生。从1943年开始,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李瑞洲、马子峰、尚、马光普、耿文华等先后入校。到1945年春,学校的领导权基本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。9月,平度市解放,抗日民主政府将伪平度县改为“胶东区平度中学”。西海特派派出共产党员高朝,马自峰任校长、副校长,尚志任第四任教务主任,徐进任教导主任,学生200余人。1946年2月,西海中学迁入县城,与平度中学合并。校名为西海中学,位于平度县城旧址。李是新校长,是副校长。初中和师范学校12个班,400多名学生,举办了多次教师培训班。

三溪海中学师范部

1940年,八路军西海特派处成立。1941年秋,西海中学在北冶(今莱州市)游助村创办。常希平委员也是校长,孙波是该协会的指导主任,沙晓东是总主任。招初中一个班,师范一个班。当时的办学指导思想是“为战争和党的中心工作服务”,培养的人主要是参军、参政、当老师。1942年春,西海专署教育负责人王希斋任校长,张一元任支部书记。次年冬天,王羲之离任。1944年初,徐剑波接任校长。年秋,齐兆来联中并入西中学,学校更名为西海联中。校长由许建波担任,副校长由吴兴帜担任,教务主任由邓敏三、刘亦菲担任,教导主任由任慧珊担任,总务主任由沙晓东、方平波担任。有300名学生,一半在中学,一半在师范学校。学校曾经进过大泽山。

1942年7月,西海特派办在平度大泽山南麓增建西海中学平度分校。高朝和王耀洲分别负责行政和党务。动员蒋守谦、蒋干初、乔、杨子秀等在教育界有威望的民主人士来校任教。八月初,陶盘七里河子基督教堂开始招收初中班。次年春节后,又多招了一个师范班和一个青年干部班,每个班三四十人。清明节后,刘被任命为校长,为教务主任,为教导主任兼总经理。1944年秋,西海中学平度分校扩建为南海中学,师范班自成一派,组建为“平北(平北、平西)联合教师”,由王耀洲、梁希敏分别担任校长、副校长。1945年1月至2月,为适应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要求,西海中学和华南东南

1946年春,西海中学师范部在平度大田酒馆村招收了两个班90多名学生。因为战后频繁搬迁,生源流失较大,和师资培训班一起编为中队。李正山任中队长兼指导员,下辖三个分队。同年夏,学校迁至陶盘区乔家村,师范部驻窝洛子村。10月,国民党军进攻平度城,正常本部移至涧口、梁家。次年1月,招收的学生毕业,大部分回到原选区任教,少数参与政治。2月,师范部在涧口、梁家招收新生,动员部分小学教师共80余人,分A班、b班,6月,学校迁至陶盘七里河子。9月,国民党军队集中进攻胶东解放区。占领平度城前夕,学校迁回涧口、梁家。形势教育结束后,师生被疏散。11月,师范部在沂南(今莱州市)下丘堡复学,与石页师合并为“叶平联合师”。校长邓敏三,院长孙波,副主任林箐,总务主任石峰。1947年,国民党进攻解放区,损失严重,生活困难。1948年1月,根据省政府指示,学校暂时停办,师生回家或参军参政。

1948年夏,省政府在青州召开复会。会后,刘仁被送到西海中学恢复教育。1948年10月,西海中学在叶县沙河杜家村复学,招收三个师范班。校长刘仁,院长赵如意,副主任阿,总务主任石峰。次年4月底,迁至平度市县旧址,师范班分为两个班(即师范一班,1950年冬毕业)。

新中国成立初期(1950-1966年)

一所独立的学校,初具规模(1950-1951)

1.准备过程:

1950年,西海专署撤销,平度县划归莱阳专署管辖。西海中学更名为“山东省平度中学”。当年2月,师范系招收了两个初级教师二级班。1951年2月,初级师范三年级三个班入学。4月,经山东省政府批准,以平度中学师范部为基础单独建校,扩大规模。学校位于平度市东南的杨家庄,校名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。6月,任副校长,石峰任院长,李任总务主任。6月17日,师范系全体师生搬入新校区,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(简称“石平”)正式成立。学校归莱阳市文化、教育、科学管理。招收小学教师班(学生为高、小学毕业生),学制三年,培养小学教师,服务小学教育。

2.学校规模和教师队伍:

平初师范学校成立之初,初级师范学校只有二年级和三年级五个班。1951年夏,招收4年级3个班,共8个班,408名学生。现有教职工52人,其中行政干部3人,教师19人,职工30人。

当时的老师主要是从平度中学分校跟班的老师,也有一些高中学历的老师是从小学挑选出来的(比如马芳泽,李德穗等。).其中大学毕业9人,占47%,大专毕业8人,分别占42%和1%。

3.校舍和学校设备:

当时学校大楼里只有7栋23平房和一些借来的房子,还租了三亩地当操场。1951年冬,省教育厅在校园南部划拨了31 . 5亩土地,用于修建校舍和操场。

教学设备和办公用具都是平度中学分校的。只有

1952年9月,孙波离职,王殿九代理校长。10月,吕晶被任命为副总统。同年9月,石峰被免职,王富青被任命为教学主任。12月,严旭被任命为教学副主任。次年5月,王殿九离任。9月,崔晓峰出任副总裁。10月,王富青离职,于雪接任院长。1954年12月,崔晓峰出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。次年九月,傅离任。1956年11月,李离任,李国文接任总务主任。

2.办学规模:

从1952年到1957年的7年间,除1953年、1955年、1957年3年外,其余4年共招收了22个初级师范学校5至9年级的班级,学生1130人(其中包括1955年秋叶县师范学校合并的3个班级)。此外,1955年莱阳小学师范班有246名学生。其中,1956年招收人数最多的是9年级,8个班,420人。学生来自高密、诸城、五莲、胶南、交县、昌邑、平度等7个县。此时有13个班667名学生,64名教职工。1957年下半年,只剩8个班了。所以减少了教职工编制,只保留了48人。

3.教员:

为了充实教师队伍,1952年从其他县调来了孙亚男、龚德华和猫王。同年,省教育厅从南方招收了一批知识分子,如、唐生祖、王云华、吴琦、陈、魏子嘉、等,到师范学校任教(这些教师大部分于1955年回到南方或调到其他学校)。同时也发放给莱阳师范学院、青岛师范学院的毕业生,如马殿刚、杨、孟艳华、顾。1952年至1954年,省教育厅先后分配大学毕业生王宏希、许鸿宾、许雁滩。1955年秋,我在莱阳小学接受教师轮训班时,带进了王金堂、孙小贤、张舒等10多名教师。冬天,转给了李志敏。师资力量基本齐全。

4.隶属关系:

1956年3月,平度县划归昌潍专署管辖,魏萍专署的业务管理、经费供应、人事调动等也一并移交昌潍文教专署,成为昌潍最早的四个师之一。1957年1月,石平的经费供应下放到平度县文教部门,但业务管理和人事调动关系不变。

5.党、团和群众组织:

1951年秋,石平只有9名共产党员。经平度县委批准,成立党支部,孙宝儿任书记。同时成立了共青团总支部,1954年转为团委。严旭也是团委书记,张庆尧是副书记。1954年春,在上级工会的指导下,“贝尔教育工会”成立。李为工会主席,江为副主席。1951年开学不久,学生会组织成立,三年级学生段被任命为学生会主席。

6.教育和教学工作:

教学工作越来越规范化。1951年,实行教育部颁布的“全面发展,全面负责”的方针,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。1952年,结合教育部制定的《师范规程草案》的实施,大力提倡“向工农子弟敞开大门”。学校的工作重点是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和凯洛夫的教育思想,提高教学质量。在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组织和学校领导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上,突出了“理论与实践相一致、文化与政治相结合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”的原则

这一时期的政治运动,先后经历了1951年镇压反革命、1952年发动“三反”“五反”时的教师自我思想改造、1955年的反革命运动、1954年的社会主义改造、33547年的整风整风。其中,对和平教师影响较大的有:一是1952年“三反五反”运动中,教务长石峰被免职;二是1955年“肃反”运动中,少数有历史问题的老师被清理,暑假后半个多月就开学了;三是1957年的“整风反右”运动,院长余和三位老师被错划为右派,留在学校,安排了工作(其中两位走了)。

3.搬迁校址,改为中等师范学校(195833541966)

1.学校地址的迁移:

1958年冬,平度县文教局在平度市东门外河头村西划出63.95亩土地,为石平修建新校舍。1960年春,建造了72间教室、18间办公室、16间厨房和36间员工宿舍。暑假的时候,老师和学生都搬到了新学校(也就是现在的校址),但是男生的住宿还是在老校址。

2.招生和办学规模:

1958年8月,师范学校开始招收师范一级4个班(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)157名学生。学制三年,培养小学教师。同时招收师范最后一级(即十级)六个班316人。1959年秋,师范班分语文、数学、理化、音乐、美术四个专业。本来是准备培养中学教师的,毕业前改成了小学。除1961年、1963年因生活困难减少招生,1962年停止招生外,其他年份招生正常。到1965年,师范学校一至七年级的25个班共招收了1075名学生。招生范围为平度、昌邑、威县。1965年秋,10个班410名学生,52名教职工。

3.教员:

中师招聘后,赵、李葵花、褚免三、连连宝、陆等。都是从外国学校选拔出来的,而郑一毕业,就从师范学校分配了。从1956年到1966年,从瞿师专、山师专毕业的先后有丛树元、邱、王、张、张生智、姜秀恩、董、许延年等,并从外地调入张淑玲。1963年调整教职工编制,下放7名教师和2名工作人员。

4.政治运动和教育改革:

这一时期,政治运动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1958年2月,开展了一场整党整团和改造知识分子的运动。春天,“勤工俭学”活动再次启动。学生去大泽山挖树坑,建饲养场,木材厂,维修部等。在学校里,又掀起了以生产劳动为重点的“教育大跃进”。秋天,我加入了“全民炼钢”运动,停课半年。1959年上半年,在教劳结合思想的指导下,进行了一次“教育大改革”(改革教育思想、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)。办起了农场和8个小厂,年收入3000元。暑假以来,我们纠正了运动中的缺点和错误,把教学放在首位,安排工作,很快改变了以生产劳动为主的现象。同时,进行了以教具、教材和考试为重点的教学改革。1959年秋,业余体校成立,开设田径、体操、篮球等9个专业,招生240人。1960年,发起了“生产救灾,节约救灾”运动。1961年上半年,贯彻中央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八字方针,纠正了“教育大跃进”的错误,强调以教学为中心。八月一日

5、隶属关系和领导人员变动:

1959年初,业务管理、教师人员配备、经费拨款下放平度县文教局,除学校行政领导由昌潍特别暑期学校管理外。1962年,全部归特暑直接管辖。

1960年8月、1962年8月、1965年12月,彭、姜润贞、丁调任副主席。彭和蒋润贞分别于1961年和1963年4月离任。丛树元、宋聚森和张健分别于1959年12月和1960年1月被任命为副主任。丛树元于1963年离任。李国文和施德发分别于1956年11月和1960年9月被调离担任总务主任,李和李国文分别于1956年11月和1960年8月被调离。

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(1966-1976年)

1体育发展过程:

1966年6月初,“文化大革命”在石平开始了。6月8日下午开始张贴“不要用考试碾压革命”的海报。9日上午,校园里贴满了海报,扰乱了教学秩序。平度县派观察员和工作组到学校,并成立了“文革领导小组”指导运动。7月18日,“打破资本主义”开始了。红卫兵抄了一些老师的家,烧了一些文物和字画。7月23日,崔晓峰被县委免去校长、党支部书记职务。8月,在“扫尽鬼魅”的口号下,有历史问题的地主、富农、资本家和教职员工被打上“鬼魅”的烙印,受到批判,学校陷入混乱。

1967年春,师生分成“东方红”和“井冈山”两个学校。1968年1月,解放军进驻该校,实行“军管”。3月,平度师范学校革命委员会(简称“校革委会”)成立,崔晓峰当选主任。

5月,“军事宣传队”进校支持左派,8月,“工业宣传队”进校。1969年4月,崔晓峰因巩固党的建设,恢复学校党支部而当选为书记。1970年秋,老师们集中开展了“一打三反”运动。1971年8月,“五一六”清查开始。1973年,我们开展了“批林批孔”运动,批判建国后十七年实行“修正主义教育路线”,把学校说成是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统治”,要“彻底粉碎”,“重建师资队伍”。教师已调走骨干教师19人,占教师总数的65%,语文组已换班。下半年出现了一个张铁生,大量的“白人专用道”和“智育第一”让学校再次陷入混乱。1976年春开始搞“批判邓,反击翻案右倾思潮”。10月,党中央粉碎了“四人帮”,结束了“文化大革命”。

2.教学和招生:

“文革”开始后,学校停止招生和上课。1968年,平度县革命委员会将平度县教师函授学校(当时只有6名教职工,没有学生)并入石平,更名为平度县教育革命大学(1973年函授学校分离)。从1970年到1975年,举办了几次师资培训班,倡导“以政治校”、“以社为课堂”。大部分培训课程都是关于“造反”和“实地考察”的。学校根据“学工农军”的“五七”指示精神,组织师生到大泽山搞军训,参加生产劳动。1976年春,提出“学农”“办两厂”,“勤工俭学”得以实行。学校在二兰大吴庄租了100亩涝地,办起了农场(1977年4月因教学秩序无法维持,土地被退回)。教师和学生还建造了40间宿舍,一个558平方米的礼堂,一个菜园,工厂,仓库和一个

文革期间,招生工作时断时续。1968年5月,八年级两个班的88名学生入学。7月份6年级毕业,9月份8年级解散,12月份7年级毕业。此后一直到明年8月,校园里都没有学生。1969年9月,八年级复课。次年1月毕业后,没有招生。1972年5月,从平度、昌邑、威县招收78名学生,分文史、数学两个班,按入学年份分班、分班(即72级文史班、72级数理班)。1973年8月,平度、昌邑、青岛三地149名学生经鉴定、推荐、考试录取,分文史、数理、数学三个专业班。1974年和1975年,平度和昌邑分别录取了160名和159名学生。1976年,平度只有130名学生入学。1972-1975年学制两年,1976年改为一年。为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培训中学教师。1974年有两个学生,1975年有39个。1976年,都是“来社去社的学生”(也就是户口从哪个公社迁过来的,毕业回来工作)。文化大革命期间,16个班招收了676名学生。

3、隶属关系和领导人员变动:

1968年,昌潍专署将石平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平度县文教局。1974年春,它由一个特别机构管理。1972年8月,崔晓峰离职,颜鲁彬任党支部书记兼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。1974年春,党总支成立,颜鲁彬任党总支书记。10月调任颜如瑛为校革委会副主任(次年3月病逝)。1975年7月,他宣布任命“工作宣传队”常林为党支部副书记。12月,颜鲁彬离任,丁退休,周强被任命为学校革命委员会党总支书记兼主任。1976年11月,史桂芝被宣布为党支部副书记。12月,周强离职,调回颜鲁彬。

4.“文化大革命”造成的损失:

十年的“文化大革命”给石平造成了重大损失。党政组织瘫痪,规章制度被破坏,教学秩序混乱,学校工作基本停止。师生的思想和作风也受到影响。校舍、设备、书籍和资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。16名教职工因所谓“问题”被立案审查,占总人数的30%;很多人都受到过不同形式的影响。

改革开放时期(1977-2002年)

拨乱反正,回归正常(1977-1979)

1976年10月,粉碎“四人帮”反党集团后,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,教师教育陷入了困境。

1977年,通过揭批“四人帮”,推翻了“两个估计”,加强了纪律教育,改变了无政府状态,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,“工宣队”撤离了学校。1978年3月,学校下放到平度县管理。

1977年,国家恢复高考制度。平通过省统考录取了“文革”后第一批中学师生(77级)。学制两年,培养中学教师,次年三月入学。1978、1979年招收4个专业班,学生来自昌潍地区10个县,大部分是高中毕业生。学制、培养目标、课程设置与77级相同。

1978年3月,昌潍区将石平划归平度县教育局管理。5月,平度县整党小组进驻石平,总支部改为党支部。9月29日,颜鲁彬、史桂芝当选为主任、副书记。10月10日,一枚新印章投入使用(原“学校改革委员会”印章作废

1979年5月,学校组成了8人的“教育革命调查团”,分赴平度8个公社的中小学,对当时的教育情况和师范大学72-76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,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。

同年11月,昌潍区教育局组织师范教育工作组,对“文革”结束后这几年的工作进行了检查,提出了今后学校发展的指导性意见,使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。

2.改革开放,加速发展(1980-1998年)

20世纪80年代以来,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,随着政治、经济的快速发展,师范院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。

1、学校管理:

学校坚持“依法治校”,实行严格管理,突出“教书育人、管理育人、服务育人、环境育人”,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。第一,建立健全规章制度,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。先后制定了从校长到每个教职工的学生岗位职责、细则、管理细则共21项,使学校管理逐步制度化、规范化。第二,领导干部以身作则,明确分工,带头执行,监督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。三是充分发挥两个团队的作用。对教师的管理主要靠教研组长,集团加强管理;学生的管理主要靠班主任,班级是加强管理的单位。同时,实行全方位、全员参与管理的方针。四是奖惩结合,以奖为主。学校制定了先进评选奖励办法,实行奖学金制度,以表扬鼓励为主,调动师生积极性。违反校纪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分。思想品德不合格、三科不合格、普通话不合格、三字经不合格者不得毕业。第五,加强“三风”建设,培育良好风气。学校以“三风”建设为突破口,狠抓校风、教风、学风的培育和教育。确定“为人师表”为校风,“学高为人师,为人师表”为校训,使教师形成“教书育人,教做结合”的良好教风,学生养成“勤奋、主动、专精、多能”的良好学风。使全校形成“严谨、拼搏、求实、创新”的良好校风。第五,深化管理改革。随着形式的发展,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完善。1993年暑假,根据平度市的统一部署,进行了教育内部机制改革,中层干部公开答辩,竞聘上岗。取消了政教处,增设了学生处和生产处。工作人员实行委派、分配、委派、任命,并制定各项工作的岗位责任制。逐步试行“员工工作量化考核及课时效益工资”和考勤制度,使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、科学化。依法治校、严格管理已成为师范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,受到了上级部门、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。

2.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。

学校党支部坚持以人为本,以德育为首,在教职工中开展了职业道德、法律纪律和时事政策教育。开展"尊师爱生,为人师表","做学生的良师益友","为人师表"等活动

学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。1982年3月,开展了以“治理脏乱差”为重点的“文明礼貌月”活动,被平度县委、政府授予“文明礼貌先进单位”称号。1984年,两个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,初步形成了熟悉业务、严守纪律、注重文明的良好氛围。年底,青岛市、平度县授予“文明单位标兵”称号。此后,这一荣誉称号一直保持。1993年2月,被平度市委授予“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”。

3、领导人事变动和群众组织的恢复:

1981年1月,调任江任党支部副书记、副主席。1982年1月,史桂芝离任。1983年10月,平度县划归青岛管辖。一九八四年六月,江离开了的岗位。1985年7月,宣布为党支部书记,赵为校长,陈为副校长,颜鲁彬为调研员。1988年10月,县(部)级建校。1991年,赵退休,颜鲁彬退休,任校长。1993年8月调任王克勇,任宝升任副总裁,陈任调研员。1997年4月,陈调到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,任调研员。中层干部也得到充实和加强。

1981年11月,学校召开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,选举姜为工会主席。从那以后,教员会议每学年举行一次。1982年,共青团第一次团拜会召开,薛泰斌当选为共青团书记。1983年恢复学生会组织,宋明华任主席。

4.办学规模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:

在此期间,办学规模扩大,到1989年秋,已有18个班,728名学生。普通教师11个班,民师4个班,音乐1个班,体育2个班(高中毕业生,学制两年)。现有教职工108人,其中专任教师63人(高级讲师10人,讲师17人),具有中级职称的教职工5人。直到1999年上半年,这个规模基本维持。

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,学校采取了四项措施:一是抽调了部分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。第二,加强对原教师的“学历补偿教育”和自学,送山西师范大学培训,尽快提高学历和教学专业水平。到1998年,已有16名教师通过自学取得学士学位,专任教师合格率达89%。第三,实施青年教师“师徒”工程,举办书法、普通话培训班,组织他们练习教学基本功。第四,加强师德教育,增强“为人师表”的自觉性。

5.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:

在此期间,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全国统一的教材,开设课程,安排教学安排,同时狠抓教学常规的执行。为推进教学改革,多次举办课堂教学竞赛,积极贯彻“启发式”、“少而精”的原则,体现“以教为主导,以学为主体”的精神,使学生主动学习,德智体全面发展,达到“一专多能”的效果。1981年,在昌潍地区成立师范学校各学科中心教研组,由平老师张、赵、许宏斌分别担任数学、地理、教育学中心教研组组长,组织全区开展教研活动。1988年,师范学校新教学计划颁布后,师范学校开设必修课、选修课,安排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,积极探索“四块”的有机结合。同时,狠抓普通话、三比、简笔画、语言表达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,实行过关制。1991年“全国农村师范学校教学改革研讨会”召开后,学校开展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讨论活动。在借鉴南方师范学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五小学”(即面向小学、深入小学、学习小学、研究小学、服务小学)的办学理念,并于90年代末先后在龙山、通河、新河、大田、长乐等乡(镇)加强了电教设备的配备,实现了“四机”(电视机、录像机、录音机、 投影仪)引入课堂,引导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课堂教学,增强了直观性和形象性,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。

该期培养的毕业生素质高,专业突出,深受平度市教委和乡(镇)小学的欢迎。如96级学生赵勇的硬笔书法作品在日本展出,获得好评。八年级学生王学俭获得全省师生三字竞赛总分第一名;在王小慧中学生教师歌唱比赛中获得总分第二名。从1985年开始,师范院校毕业生参加师范院校入学考试,每年都名列前茅。1994年,石平推荐了13名毕业生参加高考,他们都被录取了。同年暑假,青岛七所师范学校举办夏令营师生基本功比赛。师范类学校分别获得三个一等奖、两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,是获奖最多的学校。1996年,青岛市七所师范学校举行篮球、合唱、书法、绘画、普通话基本功“五联赛”,平老师获得第一名。9届毕业生余淑香,毕业不到一年就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。

6.校舍建设:

1981年11月征用土地6.05亩建实验楼,1982年12月征用19.6亩建300米跑道操场,1983年11月征用1.51亩北移校门,1987年征用14.89亩建生物教学园。到目前为止,学校总占地面积106亩,基本满足办学需要。

1976年投资9万元建成全校第一栋建筑——学生宿舍楼,面积1419平方米。1982年,投资30万元建成实验楼,面积1535平方米。1986年投资45万元建起了一座占地2800平方米的教学楼。1988年投资30.4万元修建了教职工宿舍楼,面积1586平方米。1990年投资55万元,建成了面积1778.8平方米的音乐楼。同年,向bu投资22.8万元

1998年初,学校提出了“以人为本、育人为本、从严治校、重在落实”的十六字治校方针,强调了五个意识(改革意识、质量意识、主人翁意识、艰苦奋斗意识)。在办学思路上提出“一主”、“两翼”、“三项工程”、“四项保障措施”,并将争创省级标准化学校定为近期目标。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,为维护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奠定了基础。

1998年10月,青岛师范学校布局调整启动,决定平度、莱西、即墨、胶州、胶南保留1所师范学校,撤销4所。当时的师专还没有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的达标验收(胶州师专和胶南师专分别于1995年和1997年达标),校舍和教学设施也不足,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。然而,老师、学生和员工并不气馁,并迎头赶上。主要方向是加强管理,提高质量,培训教师,更新校舍和设备。当时操场西侧和校园西南角的70间平房被拆除,新的学生宿舍开始打地基。11月,教工宿舍楼续建工程(投资33万元534平方米)和400米跑道操场扩建工程破土动工,大大改善了学校的面貌和面貌。学校还投资购置了一批教学仪器、乐理器材和图书资料,并按要求登记造册,实行规范化管理。

在师范学校布局调整期间,省教委师范处处长徐兴文、青岛市委副书记程、市教委主任陈先庆分别于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来校视察,给予高度评价。平度市委、市政府及市教委有关领导、张向峰、徐绍功、胡等。去学校指导,给予大力支持。1999年4月17日,青岛市政府组织了以市教委主任助理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钱为组长,市教委教师处处长王为副组长的专家组来校评估,平均每名教师得分最高。4月28日,市政府初步决定保留教师职务,并宣布冻结人、财、物。7月2日,市教委组织各处室负责人来校正式办理转学交接手续。平度市副市长郭兆宝出席并讲话。从此,学校划归青岛市教委直接管理,成为市属学校。翻开学校发展史新的一页。

2.办学层次和规模:

从1999年暑假开始,学校停止招收中学师生,转而招收五年制大专班(初中毕业)和两年制大专班(初中毕业),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。当年从胶南、胶州、即墨、平度、莱西招收了7个五年制大专班,320名学生。有2个两年制大学班,69名学生。此后,石平的招生范围扩大到上述五个城市。2001年,中等师范学校最后一级(98级)毕业后,有25个班,1120名学生,都是大专班。(称为文理综合的“小学教育专业”)。教职工123人,其中专任教师66人,其中高级讲师18人,讲师41人,硕士研究生1人,本科毕业生60人,合格率92%。

3.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:

为尽快适应办学水平的提高,保证大专教育的教学质量,在青岛市教委的支持下,学校首先采取措施充实和加强领导班子,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。1999年12月,他被调到赵建中担任教务主任,2001年,他成为副校长。2000年3月,他被调到胡任党支部专职副书记(陈不再任党支部书记)。7月,王克勇退休,不再担任调查员。我们还将调整和充实中层干部。到目前为止,校级干部4人,中层干部7人。学校经常组织领导干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,学习外地办学经验,动员全体领导成员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(其中7人于2000年7月毕业)。同时,加强了师资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。校领导每年到省内外高等师范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,并组织评委听课、打分、择优录取。2000年和2001年,总共雇用了18名教师。对原有中青年教师,组织他们报考在职研究生或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,并选派部分教学骨干到曲师大、浙大脱产学习。此外,我们还联系了大学,聘请了一些兼职教授和外教,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水平。为了培养我们自己的名师,1997年评选出14名“最受欢迎教师”,1999年评选出13名校级教学能手,2001年评选出3名首席高级讲师和3名首席讲师。目前有省级教学专家2名,市级优秀青年教师5名,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获得者2名。

4.建造校舍和设备:

为了满足学院的办学要求,学校加强了校舍和教学设备的建设。2000年1月,旧学生宿舍楼后面的两排平房被拆除,投资175万元建成了面积2773平方米的第二栋新学生宿舍楼,并于次年5月交付使用。2001年3月,投资105万元的实验楼扩建工程破土动工,扩建面积887平方米,7月投入使用。同年10月,拆除实验楼前三排平房,投资240万元,开工建设2200平方米的综合图书馆楼,2002年8月竣工。至此,全校总建筑面积25200平方米。

学校还投入巨资购买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。2000年下半年投资130万元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,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和两个微机教室。2001年下半年,投资70万元建设校园网,投资40万元充实多媒体教学设备。到目前为止,视听设备总值199万元,理化设备总值18.1万元,视听设备总值70万元,图书资料总值5.6万元,办公设备总值142万元,车辆总值55万元,医疗设备总值3760元,其他物品总值8.1万元基本满足了办学需要,微机在办公、教学、财务、图书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,基本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。2000年6月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达标验收,10月18日举行挂牌仪式。

5.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:

1998年暑假后,学校在借鉴南方师范大学教改经验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基础、常态、主体、多媒体、大信息、高效率”的“十八字”教改新思路。26个教室先后配备了“四机”,微机引入教室。同时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培训中青年教师学会使用微型计算机,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,自己制作课件。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省市获奖。学校调整优化课程计划,积极构建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。根据新大纲和五年制师范专科学校的课程计划,开设必修课,鼓励教师多开设选修课、好的活动课和实践课,使之有机结合,充分发挥整体教育功能。学校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,突出年级特色,开展预科班教学环节案例式、专题式研究,开展课堂教学竞赛;专业部实施了“经典课堂”项目,鼓励教师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(已有十几个学科开始探索,部分学科已初见成效。政治教师彭泰东,全国中等师范学校政治视频课竞赛一等奖)。学校还优化了基础教学环节的管理,强化了教学常规的执行。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。2000年底,青岛市6所师范学校11门学科,师范学校10门学科获得青岛市第一名。2001年8月,在山东省第二届师范生篮球比赛中,平老师获得第二名。

为了打造名校,学校提出走“研究型学校”的道路。自1998年起,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,并指定一名教育行政副主任专职负责。2000年11月,充实和加强了教育和科研机构,并指定一名教育行政副院长和一名教师监督科研工作。2001年4月20日,召开第一次教育科研大会,实施“科研为先导,学科为骨干”的战略。还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,交流学术信息,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1990年到2001年8月,全校教职工出版专著2部,参编著作5部。在各级报刊发表和评审的获奖论文和作品分别为:国家级42篇,省级87篇,市级200篇。青年教师张喜刚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首届“百万工程”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特等奖。学校教学科研项目“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的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研究”被确立为青岛市教育科学“十五”重大项目和省重点项目。2001年11月被省师范教育协会授予“教育科研机构进步奖”。2002年2月,被省教育学院确定为“山东省探究教学重点研究基地”。

平度师范学院是一所在漫长而艰苦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学校。她经历了一个从教师作坊、中学教师部到单独办学,从设备简陋、规模不大的初级教师到设备齐全、建筑众多、场地宽阔的专门师范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。建校以来,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。仅从194633542002年起的56年间,就培养了2360名中师毕业生、7083名中师毕业生、251名大专毕业生、1800名进修生、3700名短期研修生,共计15194人。他们大多已成为教学骨干,其中许多人被评为国家,省和mun

1919年,县师范专科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设立附属小学,招收四年制小学初级班(133544年级大院)和两年制高级小学班。小学的高级班也增加了英语课。1928年,附属小学和师范训练中心因战争停办。1929年,附小随师范学校复课开学。除了把原来初级班各年级的学生聚集起来,还招收了一个高级班,原来的高级班也回校参加毕业考试,履行毕业手续。1934年师范中心并入县城,女子师范中心校址改为县城附属小学,王智贤任主任。1937年县解散,附属小学停办。1940年春,国民党在新安恢复平度县中学时,还在县校长的领导下办了一所附属小学。五区原中心小学借用的房屋作为附属小学校舍。1945年7月,县城倒塌,附属小学停办。

2.建国初期附属小学(195——1969)

1、管理制度和学校网站的变化:

1951年师范大学成立后,急需一个教育实验基地。1953年11月,与平度县教育文化局商定,小窑完全小学改为附属小学,其领导仍属县教育文化局。1955年春,附小划归师范学校领导(财权交给县文教部门,教育经费加倍)。此后,隶属关系保持不变。

1956年,由于师范专科学校规模不断扩大,原附属小学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。当年秋天,李家疃完全小学并入附属小学,以李家疃为主校址,逍遥为分校。

1966年,文革开始后,师范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,领导班子被冲走,副业无人过问。1969年,由于侯振民、王庆余“把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”建议的推动,小学教师回到原籍,附小自行解散,校址改为联中。

2.领导人事变动:

1953年11月,肖遥从肖钢调到符晓,高兰亭任校长,孙德民任院长。1954年1月,孙德民调任,李慎武任教导主任。1955年,根据上级规定,附小只有一个主任,校长也是老师的校长。春天,高兰亭离任,齐振德出任主任。秋天,齐振德又被调了出来。次年,姜润贞到该校任主任,秋季调任。当与李家团合并时,有一个校长,崔胜凯为校长,杨、李神武为教导主任,杨在李家团,李在逍遥。1960年春,杨调任继任。1962年,李慎武退伍回家,崔胜凯同年底调任。1963年,他被调到马希荣担任校长,直到附属小学解散。

3.校舍和学校规模:

附属校址逍遥、李家疃,距师大原校址一里。小窑有41栋校舍,都是借来的;李家疃现有校舍42栋,其中28栋是借用的(后来购买归学校所有)。1960年,小姚的校舍还村,小姚的学生搬到了杨家庄。

1953年11月,小窑有两个先进班,77名学生。有4个小学班级,156名学生。1956年秋学校合并时,小姚有3个高级班,148名学生,2个初级班,96名学生。李家团有四个高级班,181人

1982年建校时,占地11.2亩,总建筑面积957平方米。133543年级只有6个班,250名学生;15名教职工(其中13名具有中等师范学校学历,大

专和初师各1人。)至2001年,附小占地44亩,总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。拥有综合教学楼一座,专用教学楼两座,普通教室30个,微机室、语言室各2个,多功能教室1个,微机33台,图书2.5万册,报刊90余种,达到了青岛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。在校生29个班,1700多人。有教职工86人,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3人,大专以上学历32人,青岛市级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、优秀专业人才、教学能手5人;平度市级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、教学能手15人。九十年代学校获集体荣誉:省级三项,青岛市级9项,平度市级12项。1995年获全国“中华五千年知识竞赛”第一名。先后被评为平度市级规范化学校、青岛市德育先进单位、青岛市文明单位、平度市文明单位标兵、山东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。

2012年10月20日,平度师范举行了百年校庆典礼,鼓乐声响彻平度

词条图册更多图册

参考资料

1.青岛市教育局.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。。。详细地址: 青岛市平度市平度市胜利路78号学校面向平度、莱西、即墨、胶州、胶南五市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考生,学制五年,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、能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、具有双语特色的幼儿教师。学生在校实行中英双语教学,并开设日语、韩语选修专业,毕业颁发青岛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及幼儿教师资格证书,学生毕业可参加全省专升本考试,成绩合格者,可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。学校专升本成绩通过率和专业覆盖率已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。

你可能还喜欢下面这些文章

毕业证样本网创作《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|毕业证|2019年样本(模板)》发布不易,请尊重! 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zyyhgd.com/519342.html

(0)
上一篇 2022年9月14日
下一篇 2022年9月14日

相关推荐

客服微信
客服微信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