委托别人帮忙拿毕业证(在亮光下,那张祖传的木制小方桌,陪)

我们知道,所谓家风亦称门风,指一家的传统作风和风尚。也是一家之主本人思想作风的体现。

叶剑英倡导的“洁身自爱、奋发图强”的家教和家风,也反映了他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思想作风。

委托别人帮忙拿毕业证(在亮光下,那张祖传的木制小方桌,陪)

叶剑英从20年代追随孙中山革命起,到90年代功成业就、光荣谢世为止,他那革命的一生,也是洁身自爱、奋发图强的一生,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公正廉洁、艰苦奋斗的本色。

叶剑英这样的思想品质并不是天生就有的,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在革命熔炉中长期锻铸冶炼出来的,自然与他青少年时期所处的家庭、社会环境有着渊源的关系。

叶剑英的家乡梅县古称嘉应州,位于粤东不毛之地。从地理环境看,梅县自古以来俗称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。除了“山多”还要加上“水恶”。汹涌混浊的梅江从西北向东南,绕城而过。唐宋时被称为“恶溪。”

梅县历代“履遭兵突,益多饥困之民”,到了清末民国以来,“苛法密布,民不聊生。”因此许多人出走南洋谋生,以至成为著名的侨乡。

叶剑英出生那一年(1897年,清光绪二十三年),中国正处在“风雨如晦”、灾难深重的时期。

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,年轻时很不得志,靠摇摊经营小本生意度日。他为人耿直厚道,时常帮助穷苦人家杀猪、打鱼,兼做“水客”,热情为华侨捎钱送物,受到乡亲们的信任和敬重。母亲陈秀云,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农村妇女,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,还常给人打零工,贴补家用。尽管他们惨淡经营,但家庭境况仍然不佳,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所生8个子女,由于贫病交加,一半夭折,只有4个孩子在苦难中长大成人。家庭的道遇,给幼小的叶剑英心灵上罩上了一层阴影,埋下了仇恨旧社会的种子。

一、一粒饭的故事

尽管家境维艰,在叶剑英7岁那年,父母亲还是送他进私塾读书。他放学回家,常参加家务劳动,和穷孩子们上山拾柴割草。在学堂里,叶剑英功课很好,他的作文被老师拿去“贴堂”。有位思想进步的青年教师林修明(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),带头剪辫子,经常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,讲解我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故事。叶剑英接受这位教师的影响,也剪了辫子,表示将来长大也要做一个热血青年,报效国家。

叶剑英从懂事的时候起,就从父母亲那里接受了不贪不懒、勤俭朴素等许多良好的教养和美德。

陈秀云是勤俭持家、抚育子女的能手。她没有文化,但她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提供了最好的教科书。在她那“无字”的书本上,写着一条不成文的章程:无论大人、小孩,谁也不准糟蹋粮食,吃饭时哪怕是掉一颗饭粒,也要拣起来吃掉。有一次,叶剑英吃饭,不小心掉下两颗饭粒在桌子上。妈妈瞪了他一眼,示意他拣起来。儿子没有动。

“为什么不听话呢?”妈妈不高兴了。

儿子盯着那落在汤水里的饭粒,还是没有动。妈妈看懂了孩子的心思,嫌饭粒太脏了。她二话没说,用手拾起两颗饭粒就放在自己口里。

围着饭桌吃饭的弟妹们,都用眼睛斜视着哥哥,好像几只巴掌同时间向他脸上掀过来。他自知不对,但是已经晚了,眼里浸满了泪水。

妈妈怕孩子吃饭生气,容易生病,再没有说什么。晚上,点起小油灯,给儿子缝补衣裳,那裤子上的破口子,是儿子白天同小朋友们玩耍时留下的“战绩”。妈妈没有责怪儿子,让他躺在自己的身边,悄声地问:“孩子,你今年几岁了?”

“7岁呗!”

“那你是大孩子了,该知道每个饭粒是怎样来的了。”

叶剑英是个乖孩子,知道妈妈又再提饭桌上的事,便不吭气。妈妈趁这个机会便把一粒米产生的过程,从选种、培种、育秧、施肥、收谷,一直到如何做成米饭,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遍。她说:
“一粒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!”

叶剑英呆呆地望着妈妈支撑着劳累了一天的身子,飞针走线,为自己缝衣裳,心里难过极了。他暗暗下定决心、再不能惹妈生气了!
“一粒饭”的故事深深刻在他脑海里,再也没有忘记过。
每当他回忆起这件儿时的往事,总是对妈妈勤俭的美德赞叹不已。直到晚年,他还常常向儿女们讲述这个故事。谈起祖母如何珍惜每一粒粮食,如何熬夜缝补破衣服,并引用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等教育子女。

二、13岁叶剑英敢于反抗不平的事情

贫家出秀才。叶剑英知道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,在学堂里,聚精会神地听讲背书。放学回来,一边参加家务劳动,一边坚持读书。晚饭后,他和弟妹们帮助妈妈收拾碗筷,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光光亮亮,然后摊开书本,做起功课来,一直到深夜。

“孩子,明天还要上学,快上床吧!”不知什么时候,睡醒一觉的妈妈来干预了。叶剑英把小油灯搬到外层的阁楼上去,继续读书。

“孩子,什么时辰了?怎么还点灯熬油呢?明天又得去买油了。”父亲听到外层的响声,大声干预了。

父亲的警告,提醒了儿子。是啊!上学读书已经花费了不少钱,怎能再多用钱买灯油呢?第二天上学,他向大人请教,用竹子做成“竹精子”代作灯盏。借着“竹精子”燃起时跳跃的亮光,继续苦读。在亮光下,那张祖传的木制小方桌,陪伴着少年的叶剑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苦读的春秋。

八十三年一瞬耽,

木窗灯盏忆儿时,

人生百步半九十,

万丈霞光值墓时。

叶剑英1980年重访雁洋旧居时写下的这首诗,就是讲的这段往事。

1908年,叶剑英11岁那一年,父母就送他到丙村的三堡学堂高等小学读书。在学堂里,叶剑英依然保持爱劳动的习惯,和同学们一起挖井,种树。他平时住在学校,节假日很少回家。每日三餐,父母隔几天送来米菜,每天自己带“饭捎子”(即“饭袋子”)。把米装进一个“小草包”,放在学校厨房里一起煮着吃。伙食很差,“米不够,蕃薯凑”,还要吃些香茨来充饥。偶尔,母亲送些肉食,但多数时候吃咸菜、莱莆干等下饭。

三堡学堂位于梅江畔的丙村镇上。清朝的官兵常常到镇上来敲诈勒索。一次,几名清兵又到镇上横行,抢夺牛肉和钱财。卖肉的无奈,跑到三堡学堂求援。叶剑英和一些老师及高年级同学找到校长,要校方出面干涉。在校长带领下,30多名师生操起棍棒、长矛、大刀,追到船上,将清兵捉住,押送县衙门处理。这些清兵是从潮州来的,胸前绣着一个“勇”字,人们便将这次事件称为“打潮勇”。
13岁的叶剑英经过这次活动,锻炼了顽强的性格,更加敢于反抗不平的事情。

辛亥革命一声惊雷,震醒了沉醒的中国大地,年轻的叶剑英从中看到了一线曙光。他高兴地对同学们说:“现在是民国了,我们要为国家和民族做一番事业,使国家富强起来。”他在一篇《论兵》的作文中写道:“兵之物,大矣哉!”对革命军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。

1912年秋,叶剑英从三堡学堂毕业,进入梅县私立东山中学。叶剑英渐渐懂得,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,没有知识和本领是不行的。他更加发奋读书。叶剑英特别喜欢背诵古诗词,常和同学们一起朗诵岳飞的《满江红》、文天祥的《正气歌》,大家吟诗作赋,抒怀言志。一次,他登上学校后山的“油岩”,挥笔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:

放眼高歌气吐虹,也曾拨剑角群雄。

我来无限兴亡感,慰视苍生乐大同。

叶剑英由于品学兼优,连续两届被评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。他与同学们一起,写下了学生自治会的宗旨:“昔人有言,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今日之学生,即将来之公民。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。为将来利国福民。故学生在校,即当锻炼其身心,增进其知识,以实利为归。非从前老学究之熟读书本,博取无谓之功名而已。”

三、宁可不要毕业证,也不向无良校长认错

1915年,东山中学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,叶剑英受同学们的委托,为《毕业同学录》撰写序言。他写道:“声华之友,以利相交,见利则争,利尽交疏。道义之友,团结不懈,成则为周武三千,败利为田横五百,可常可变,可生可死。他日东西异地,南北异途,显晦异时,荣枯异遇,回忆东山风雨,渺若江河……”
这些话语,虽带有英雄义气的韵味,但却使许多同学受到鞭策。

但在临毕业的前1个月,叶剑英因为举办学校成绩展览一事,遭到校长反对,并以扣发文凭相威胁。他一气之下,便离开了学校。不久,校长托人转告,让他回校领文凭,但要以“承认错误”为前提。
叶剑英断然拒绝,在回信中表示: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,大丈夫何患乎无文凭!”

离开东山中学,叶剑英飘洋过海,到了马来西亚的怡堡,投靠先期出洋的几位伯父谋生。堂兄带着他到处找事做,处处碰壁。后来,去央求一个资本家。可是,那个资本家手里拿着报纸,跷着二郎腿,吐着烟圈,傲慢地瞟了叶剑英一眼,根本不搭理。
叶剑英受到很大刺激,十分气愤,拉起堂兄的胳搏就走。
从此,他对资本家算是有了认识,更感到靠有钱有势的人找出路是不可能,要想为国为民做事,就要靠自己闯出一条路子。

1917年夏,叶剑英回国,考入百南陆军讲武学校(即云南讲武堂)。

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堂勤学苦练,成绩优良,除学好炮兵课程外,还练就一手精湛的劈刀技术。当时,讲武堂有一名日本教官,常找人比试劈刀,取胜之后,便目中无人,得意忘形。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,叶剑英决心打败这个骄矜的日本人,他和一个名叫金至顺的朝鲜人,天天提前半小时起床,两人对劈练习,一直坚持了半年。一天,他和日本教官比武。叶剑英娴熟的刀法,使日本教官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,连说:“不要太重!不要太重!”承认比输了,事后,这位教官还将比武时使用的指挥刀送给了叶剑英。

叶剑英在云南读书期间,常与学友切磋诗文。他写下了很多清新俊逸的佳篇丽句:

更怜良夜嫌更促,把剑长歌气压轩

会将剑匣拼孤注,又向毫锥汩绮情

竞装奇骨落鸿荒,不向情场向战场

叶剑英从少年到青年走过的道路,可以说是曲折坎坷、布满荆棘的艰难历程。他出生在贫寒的山村,在苦难中长大。从小接受父母亲善良、正直、勤劳、俭朴的家教和“旧学”和“新学”的两种学校教育,加上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,使他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进步青年。然而命运多舛,他离开家门,漂泊南洋,身闯入一个新天地。世风的腐败,谋生的艰辛,资本家的眼”,并没有使他屈服,反而使他更加自尊自爱,顽强拼搏,奋斗不已。

“宝剑锋从砥砺出。”叶剑英这把“剑”就是在中国“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”的多灾多难年代,在中国土地巨大坚硬的磐石之上,千锤重击,经久磨砺而成的。

毕业证样本网创作《委托别人帮忙拿毕业证(在亮光下,那张祖传的木制小方桌,陪)》发布不易,请尊重! 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zyyhgd.com/694237.html

(0)
上一篇 2022年11月22日
下一篇 2022年11月22日

相关推荐

客服微信
客服微信
返回顶部